公共资源交易中招投标的“暗箱操作”一直是公众痛恨的诟病,日前,山东省胶州市探索建立公共资源交易平台,将各类工程招投标、政府采购、土地出让和国有资产处置纳入其中集中管理,四大类资源实现阳光运行,招投标投诉率三年来保持为零。
2007年以前,山东省胶州市招投标运行体制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,实行的是“综合监管为辅、各部门分散监管为主”的监管体制,交易过程透明度不高,资源利用率低,监督规定不一,给招投标留下了“暗箱操作”的空间,也成为滋生腐败的“温床”。为解决这一问题,2007年6月,胶州市建成集中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,实现了全市行政区域内的各类工程招投标、政府采购、土地出让和国有资产处置的集中交易。同时,为打破体制性“瓶颈”,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实行本质意义上的“管办分离”。
胶州市将以上四大类交易过程从原监管部门剥离,相关职能部门现行监管体制不变,继续履行行政监管职能,当“裁判员”;各类项目进入交易平台后,实行集中办理、统一监管,并接受各职能部门的监督,当“运动员”,形成了管理、承办、监督三方相互制约的格局。“这种运作模式使交易活动更加公开、透明,交易行为更加规范、有序,消除了幕后交易和‘暗箱操作’的现象,有效规范了公共资源交易运作。”胶州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办公室主任杜润生说。
由于四大类交易能够集中到一个环境良好的有形市场,各方投资者在公开的环境中竞争,减少了各种人为因素干扰,因此招投标市场发展更加健康。据统计,2010年,胶州完成各类交易1099项,涉及资金99亿元,节约财政资金1.7亿元;三年来完成2135项招投标,外地企业中标率高达40%左右,投诉率始终保持为“零”。
评标专家进门要凭指纹,评标过程置于摄像头监控,投标答辩电子“变声”……针对招投标市场中不断涌现的弄虚作假、诚信体系缺失、招标周期长和效率低等问题,胶州市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之初,运用电子科技技术,研发并建立了具有智能化操作、风险控制和监控评价功能的“公共资源交易业务管理和电子监察系统”。据了解,这个系统改变了过去招投标活动的“人工作业”模式,借助科技支撑,通过提前设置程序模块、划定责任权限、限制个人自由量裁权等手段,让机器管事管人,工作中一旦出现不按规定的程序、时限、内容和条件办理,“交易业务管理系统”将会自动锁定,无法进行下一步的操作。
与这个系统无缝对接的“电子监察系统”根据预设的监察点,自动对整个业务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和数据分析,对违规行为自动“锁定”并随时预警,自动记录纳入考核,解决了交易运作不规范等问题。据统计,2007年以来,共有41家企业因为违规问题被系统自动发布“红牌”,取消了3个月投标资格。
此外,这个系统与“公共资源交易网”对接,实现了各类信息实时在网络上发布,从招标公告发布到中标结果公示,从各类办事流程到相关法律法规等,均实现实时公开,网络查询,实现了全方位透明运行。胶州市的“公共资源交易网”日点击率已超过2000人次,有效解决了过去操作过程中的“暗箱操作”问题。
2009年12月22日,“胶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业务管理和电子监察系统”顺利通过青岛市科技成果鉴定。与会专家一致认为,这个系统是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科技防腐工作的重要成果,在对公共资源交易项目进行监督管理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。“在这个平台参加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竞标,旁门左道的东西不起作用,靠的是企业的实力、品质、信誉,我们中标中得清白,失标也失得明白。”青岛胶州湾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悦军说。
据了解,工程建设领域实行公开招标,对于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、推动建筑行业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但是,在推行公开招标投标的过程中,却出现了一系列不正当竞争问题,特别是围标、串标现象令招投标监管部门防不胜防,长期难以得到根治,被视为建筑市场的“毒瘤”。为破解这一难题,2010年9月份,胶州市对招标程序进行了创新,探索实行招投标“资格后审”。“资格后审”是指在工程招标公告发布期间,凡符合资质要求的个人、企业不必到现场参加报名,只需在从网站上下载相关资料,制作投标文件即可。投标人不需经过预审即可参加投标,待开标之日同时对其资格进行审查,审查合格者即可正式参加评标。实行“资格后审”这种“先上车后买票”的方式,最大限度地对投标信息实现了保密,能防止项目招标过程中出现围标、串标、“人情标”等现象。同时,这种制度也为企业提供了便利,投标人可以直接在网上报名,网上下载招标文件,网上答疑,节约了时间、人力和财力。
2010年9月21日结束的青岛市水资源和湿地保护项目苗木种植工程招标工作中,两个标段的控制价总和为7100万元,最终中标价低于控制价3391万元,最高节约率达到了54.67%,成为使用资格后审方式招投标的一个成功案例。采用“资格后审”方式,有效扩大了竞争范围,湮没了投标人信息,割断了信息链,消除了围标、串标所需的信息和时间,是从源头上抑制围标、串标的有效举措。